守夜人

水之既深,龙死荒滩。

🐲龍女🐉:

【阴翳之美】

阴翳与昏暗并不只是定格于心头的沉沦与愁绪,还有静寂与清净之美,中国文人早就发现了这一东方恬淡生活方式中的密码,却又一再被国人所摒弃,这样的密码被日本人破解之后,却光大到了一种东方美学的高度。

谷崎润一郎,一位日本作家,从日本文化中阐释了阴翳之美,但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早有“阴翳”一说。翳,乃指羽毛做的华盖。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便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之赞。

“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有读者说:“首次看到《阴翳礼赞》,封面是柔和雅致的日式色彩,版式也简约宁静,书名非常喜欢,特别是阴翳两个字,在内心诵读时,会有一种东方式的温润弥漫周身,随后开始怀念记忆中平常生活的那份阴翳。”

昏暗迷蒙的光线,遮天蔽日的树荫,曲径通幽的小路,还有江南雨后布满苔藓的湿滑的石板路,攀附在老墙上恣意生长的爬山虎,徐徐凉风中轻轻摇曳的竹帘,油纸伞下的一片阴凉,少女睫毛下的一方阴影。

其实,阴翳已属于过去时,那些场景在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中已渐行渐远。在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专著中,作者从源头上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其中提到了国人崇尚的“阴翳之美”。理解了“阴翳”两字,才能读懂中国文化。

阴翳诉说的是古代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生活理念,自省、缄默、含蓄,甚至带有几分懒散,它绝不是西方人投入世界的那种积极进取,而是退避三舍,静观世界,静观内心的闲适自足。

从中西文明的起源上看。西方人的早期生活是以狩猎为主。在猎物出没之处,找一块隐蔽之地藏身,在暗处屏神凝息,观察明处的动向,随时准备瞄准猎物。由于长期在暗处行动,他们向往明亮的阳光,绚烂的色彩。

中国人的早期生活离不开农耕,我们的祖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他们渴望的是一块可以遮挡日光的阴凉之地。

中国书画同源。早期的中国画并不赋色,只是单纯的依靠墨色的浓淡燥润来渲染画面。中国画走到今日,形式与技法较多的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越来越多样。但是有一点无法改变,传统的水墨画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很多习画者都把它看成了无法企及的圣境。

水墨营造的黑白阴翳是万千中国人内心永远向往的宁静单纯。我们的祖先真是非同寻常,他们将纷繁的世界褪色为黑白,他们用无色赋予画面无尽的想象,用单纯的笔墨观照内心的波澜,甚至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我们都无法摆脱那份阴翳情结。而中国书法更是以单纯、抽象,成为了东方艺术的奇葩。直到今天,笔墨技巧及它所传达的那种只可意会的东方式意境仍是评判中国书画品格高低的不变标准,而意境恰恰是作品对阴翳之美的某种传达。

在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再看看传统的中国书画,真像是站在隧道口对隧道深处的一次回眸,也是现实对历史的一次回眸,一切都似曾相识,那是埋在内心深处一直说不出来的。真想躲进那片阴翳,它有祖先的气息,有中国文化的体温,有我们一直寻找的生命的脉络。或许是我们的祖先实在厌倦了户外劳作的日晒雨淋,在为自己设计安身之处时多了一份躲避的心态。中国建筑越往南走,越可以从建筑的外形结构中获悉中国人的某种精神密码。

评论

热度(123)